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历史学院举办“经济—社会史高峰论坛”暨泰山讲堂

2023年04月10日  浏览量: 251 次  来源: 历史学院  作者:   发布: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4月3-6日,由泰山学院历史学院、泰山学院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经济—社会史高峰论坛”暨“泰山讲堂”第36-42讲在我校举行。本次论坛共邀请到来自武汉大学的陈锋教授、张建民教授、杨华教授、南开大学的常建华教授、南京大学的范金民教授、河北师范大学的郭华教授和中国社科院的虞和平研究员等7位专家,为历史学院师生带来7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历史学院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常建华教授讲座的题目是《亦僧亦俗: 清中叶僧人的人际纠纷及其生活》。常教授介绍了该项研究所利用的材料即刑科题本的性质和利用情况,进而梳理了清中叶卷入重大刑事案件的僧人群体与原属亲族、世俗社会及其他僧人之间的交际状况与经济纠纷,揭示出普通僧人群体“僧人亦俗人”的生活状况,展示了一个生活史的研究范例。

张建民教授讲座的题目是《官法与民便:以清代契约为中心》。张教授介绍了湖北地区民间契约文书的发现、整理情况以及阅读契约文书的方法,梳理了国家层面对契约文书的制度规定以及民间契约文书的具体使用情况,展现出国家制度与民间习惯之间的多维复杂关系。

范金民教授讲座的题目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循吏郑板桥知县山东》。范教授以明清人物和地方历史为核心,以丰富的史料细致分析了循吏郑板桥为官从政事迹,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廉政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是同现实生活和时代需求相结合的研究范例,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实践价值取向。

虞和平研究员讲座的题目是《民国经济的兴衰状况和隐患特征》。虞和平研究员通过分析两个“黄金时代”的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化和工业化以及工业资本和区域经济结构、国民收入的变迁,利用详实的数据解读民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特征。强调民族资本主义主力作用,政治统治与经济发展不一致具有深刻时代原因,为我们展示了量化史学的魅力。

杨华教授讲座的题目是《中国文明的区域特征: 以<史记·货殖列传>为中心》。杨教授以《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经济区划为基础,分析了历史时期中国的区域区分情况、各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和文明特征,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系,即政治中心与经济、文化中心在较长时段内并不是统一的。

陈锋教授讲座的题目是《清代的“财政”“税收”概念与财税近代化》。陈教授以“财政”的概念史分析为切入点,梳理了“财政”一词的起源及相关传统财政用语的意义,进而厘清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财政”的起源及其广泛接受的背景和过程,以小见大,通过一个词汇内涵的变化及使用情况揭示出中国近代财政体系的诞生、发展和健全过程。

郭华教授讲座的题目是《分化与创生:中世纪晚期英国的乡村经济》。郭教授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阐述了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经济畜牧业发展、农业生产下降的结构状况,介绍了此时期英国农村毛呢产业的发展,从而揭示出近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底层逻辑。

七场讲座现场气氛活跃热烈,各位专家还就论文写作、读书的博—专等问题与历史学院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我院师生在聆听讲座、与专家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获益匪浅。

此次“经济—社会史高峰论坛”得到了我校特聘教授陈锋教授、常建华教授等人的大力支持。“泰山讲堂”是历史学院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学术品牌,旨在通过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增长我院师生的知识和眼界,系列讲座的举办也提升了我院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