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学院是泰山学院设置最早的院系之一,其历史沿革可以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泰安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与泰安市四所学校合并组建新的院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泰山学院,同年我院组建成立。

目前历史学院下辖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两个专业,在校生572人。历史学专业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17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学院现有教师37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24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5人;硕士生导师5人,泰安市拔尖人才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学校“163”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学校“1958领军人才”2人。聘请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特聘教授4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兼职教授15人。

学院现有山东省“黄大年式优秀教师团队”1个,校级重点学科(世界史)1个,校级优势学科(专门史、文物与博物馆学)2个;校级特色专业(历史学)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中国史、世界史);省级精品课程群1个(近现代史课程群),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一流课程7门,学院特色课程5门,在线课程16门。

学院建有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亚平宁与巴尔干半岛研究中心”、“中小学(中职)历史国家教材重点基地泰山学院研究分中心”,拥有山东省科研创新团队1个,校级1个,创办学术交流品牌“泰山讲堂”“海岱文博讲坛”与“博士沙龙与青年学者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坊”,基础教育研究与交流平台“三贤讲堂”。创办学术丛书品牌“岱下史学文库”、学术集刊品牌《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建有泰山民俗博物馆,800平米展厅,藏有2000余种民俗类文物,是山东省社科普及基地;博物馆学应用与科研创新平台“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室”,采购先进设备,为文物修复保护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平台。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3项,山东省社科规划13项;省教学改革项目4项;山东省教育厅、文化厅项目13项,主持横向项目40余项,获得经费650余万元。出版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38项。获得获省级科研奖9项,其中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市厅级科研奖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有四:区域历史研究,主要对山东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互动关系展开创新研究;区域文化研究,主要是利用泰山文献、石刻、出土资料等,重新审视泰山信仰及相关文化现象,开辟泰山研究新方向;区域比较研究,对西欧中世纪与近代早期的宗教与社会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文化资源创新活化,从文物保护利用、考古勘探发掘、博物馆展陈设计、文化创意等方面开展研究。

学院注重学生实践实习,建立实践教学基地22个。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建立由近及远的专业考察体系,逐步组织学生赴泰山周边,省内济南、曲阜、临淄、青州,省外河南、河北、北京、南京、陕西等地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考古现场等进行专业考察。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历史文化、民俗与古建筑、碑刻、古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学专业对标中学历史教师培养,建立完备的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三习”贯通体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紧跟行业前沿,建立“考古+博物馆+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学院博物馆、实验室进行专业见习、实训,每年级赴考古工地从事田野发掘一学期。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获得普遍认可。近年来,学生考研率在35%左右,每年都有学生被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985或211名校录取。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项,省级7项,山东省历史学本科生论坛、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调查”等获奖30余项;获得教育部统编历史教材“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7项,二三等奖1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