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以史润心践初心 志愿赋能担使命——泰山学院历史学院构建“四维协同”志愿服务新模式

2025年09月01日  浏览量: 10 次  来源: 历史学院  作者:   发布: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今年以来,泰山学院历史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专业优势,以“以史润心践初心,志愿赋能担使命”为核心理念,系统构建了“育青、兴村、传史、担责”四维协同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学院累计组织师生志愿者300余人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0余场,服务覆盖考生、村民、学生、社区居民等群体超8000人次,逐步探索出一条“专业赋能志愿、志愿反哺育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育青护苗:以史育人润童心,志愿服务助成长  

学院始终将服务青少年成长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精准化、暖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志愿服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历史文化的深厚力量。助力中考、高考护航,传递人文关怀,尤其是每年高考期间,学院组织志愿者赴泰安英雄山中学、开元中学等考点开展“助力高考·清凉护航”行动。志愿者们提前筹备内含文具、矿泉水、防蚊贴等十余种物品的“高考应急包”,精准对接考生应急需求;主动为场外家长提供饮水、情绪疏导等服务,并结合亲身经历介绍学校办学特色与文化,既缓解家长焦虑,也搭建了高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推进校地共育,播撒历史文化种子,多年来学院与岳峰中学、大汶口镇中心小学联合实施“史润童行”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党团带队 红心童行”结对仪式,建立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依托专业优势,志愿者们将“大汶口文化”“传统射艺”“投壶游戏”等融入课堂教学,以图文并茂的课件和沉浸式体验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覆盖学生500余人,成功打造了“历史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赋能”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实践范例。

二、兴村助农:深入乡村促振兴,智力支持显担当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师生深入农村基层,通过治理观察、产业调研、文化服务等多种形式,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力量。学院“星耀山乡 振兴逐梦”实践团赴岱岳区天平街道板大山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治理观察中,志愿者深入学习“德育超市”等基层治理创新模式,深刻理解“小超市撬动大文明”的实践逻辑;整理家风家训长廊祖训20余条,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史料支撑。在产业调研中,团队聚焦农旅融合,实地走访窝窝农场、露营基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座谈,总结提炼“生态种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产业发展建议报告,为村集体决策提供参考,切实推动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在文化服务中,开设“暑期文化小课堂”,为乡村儿童开展文化宣讲和泥塑手工体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传播。

三、传史弘文:红色基因永传承,传统文化焕新彩  

学院将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青春视角和创新形式推动历史文化传播。在专业教师队伍带领下,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系列打造“泰西回民抗战记忆馆”等红色展馆七个,同时派出宣讲员积极宣讲红色革命精神,学院组织“星火赓续·青春引航”红色故事宣讲团开展“红色打卡”活动,足迹遍布6省20地市,宣讲团先后走进董存瑞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等60余处红色场馆,以青年视角解读革命文物,讲述英雄事迹,并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让红色故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下一步宣讲团将走进校园、社区,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传统浸润激活文化基因,在各类志愿服务中,学院注重将传统文化以年轻化、互动化形式呈现,在“史润童行”中表演传统射艺,在“三下乡”中开展泥塑体验,在社区服务中引入投壶游戏,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可感、可触、可学的鲜活内容,有效破除历史文化的陈旧标签,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四、担责力行:服务社会担使命,志愿精神暖人心  

学院引导师生从社区服务、生态保护、民生关怀等多维度践行社会责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温暖与力量,弘扬志愿精神。社区服务弘扬时代新风,开展“传承雷锋精神 绽放时代光芒”活动,为社区小学生讲述雷锋事迹,通过互动问答播撒爱心种子;面向老年人开展防诈宣传,图文并茂讲解常见骗局,提高老人防骗意识,现场答疑50余条,获得居民广泛好评。植树护绿践行生态文明,植树节期间,学院组织30余名师生参加“蓝天责任植树大行动”,种植树苗80余棵,并在许愿卡上书写绿色寄语,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寒假实践服务基层治理,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志愿者深入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及文化场馆,开展政务实践、义务家教、帮扶老人、文化服务等60余场次,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能力,在奉献服务中彰显价值。

泰山学院历史学院“四维协同”志愿服务实践,既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落实,也是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积极践行。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完善“四维协同”工作体系,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领域,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常态化发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历史智慧和青春力量。

作者:黄莎莎

编辑:黄莎莎

审核:李延伟

终审:聂立申